中新网西宁12月6日电 (记者 孙睿)记者6日从青海省生态环境厅获悉,青海省“天空地一体”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初步建成,为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提供有力生态监测技术支撑。
青海省位于世界屋脊,平均海拔4058米,作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青海每年向下游输送600多亿立方米源头活水。青海省南部是长江、黄河、澜沧江发源地,北部横亘青、甘两省“生命之源”祁连山,东北部是中国内陆最大咸水湖青海湖,西部是中国“聚宝盆”柴达木盆地。青海是中国“生态高地”,被誉为“中华水塔”。
图为俯瞰青海湖。(资料图) 赵海梅 摄
青海省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监测处副处长罗淑英介绍,生态环境监测作为环境管理的“耳目”、环境预警的“哨兵”,既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青海全省生态环境系统按照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要求,加快构建“天空地一体”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形成了包括环境空气质量、地表水环境质量、地下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声环境质量、辐射环境质量、农村环境质量、污染源监测及生态环境状况遥感监测等指标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为科学有效系统保护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积极成效。
依托三江源、青海湖、祁连山等重大生态保护工程,青海省生态环境厅会同青海省自然资源厅、水利、农业农村、林草、气象等部门,在重点区域建成22个综合站点和1454个基础站点构成的地面监测和遥感监测相结合的生态监测网络。在生态监测工作中建立了良好的联动、协作工作机制。通过充分发挥多部门多要素专业监测优势,生态监测综合能力显著增强。
青海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不断完善,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由49个增加到72个,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断面由76个增加到99个,增设地下水监测点27个,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也全面启动。同时加强咸水湖、盐湖水体监测能力建设,研究制定监测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有效提升咸水湖、盐湖环境监测能力。建成青海省生态环境重点区域遥感监管平台,拓展了对青海省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地保护区、重要工业园区等重点区域人类活动遥感监测,实现全省生态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和生态环境状况监测全覆盖。
此外,建成“远距离、大范围、全方位”精确观测的“青海生态之窗”涵盖青海省五大“生态板块”,实现对重要湖库、冰川雪山、草原湿地、河流湖泊和珍稀野生动物的实时观测。“青海生态之窗”观测点位由原来的6个扩建到76个,进一步丰富完善了青海省“天空地一体”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辅助支撑自然保护区监管和物种多样性监测,服务重点生态功能区监管、重大生态工程评估和生态变化动态监测。
罗淑英表示,通过持续优化生态环境监测站网体系建设,青海省“天空地一体”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初步建成,为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提供有力生态监测技术支撑。(完)
中新网乌鲁木齐12月6日电 (巴特尔达拉 周冰 扎苏尔)受冷空气影响,12月4日到5日,新疆巴州和静县巴音布鲁克草原、巩乃斯国家森林公园等地相继出现了大范围的降雪天气,大雪给冬日的草原披上了美丽的“银装”,积雪与群山相映,整个草原都覆盖在皑皑白雪之下,勾勒出一幅朦胧的雪景画,甚为壮观。
受冷空气影响,12月4日到5日,新疆巴州巩乃斯国家森林公园等地相继出现了大范围的降雪天气,大雪给林场披上了美丽的“银装”。(扎苏尔 摄)
受冷空气影响,12月4日到5日,新疆巴州巩乃斯国家森林公园等地相继出现了大范围的降雪天气。(扎苏尔 摄)
受冷空气影响,12月4日到5日,新疆巴州和静县巴音布鲁克草原出现了大范围的降雪天气,大雪给冬日的草原披上了美丽的“银装”。(周冰 摄)
新疆巴州和静县巴音布鲁克草原积雪与群山相映,整个草原都覆盖在皑皑白雪之下,勾勒出一幅朦胧的雪景画,甚为壮观。(周冰 摄)
从空中俯瞰,整个草原漫山遍野地披上了白色外衣,银装素裹,流露出安然素美的意境,河流如黑色丝带,与雪山、丘陵、河床构成壮美无比的冬日画卷。据当地气象部门介绍,最低气温降到零下10度,降雪量达到15厘米。
从空中俯瞰,整个草原漫山遍野披上了白色外衣,银装素裹,流露出安然素美的意境,河流如黑色丝带,与雪山、丘陵、河床构成壮美无比的冬日画卷。(周冰 摄)
为保障牧民生产生活正常开展,当地政府加强对牧民的入户走访,了解牧民备草备料情况,送去米面油等慰问品,加强对牧道的巡查检查频次,确保牧民转场道路安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