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西宁12月6日电 题:电网工程“巧”放导线 助力柴达木清洁能源输送
作者 王雅白 王佳 李江宁
在乌图美仁光伏光热园区附近的沙漠里,330千伏伯力变至110千伏乌图美仁变新建双回线路工程进入放线阶段。长长的导线如银色的长蛇向沙漠腹地挺进,一眼望不到头。
乌图美仁地处青海海西州格尔木市西部,蒙古语译为“长长的河流”之意,从地图上看,它就像一颗浑圆的棋子安放在海西大地上,那棱格勒河穿过它的怀抱,蜿蜒远去。
图为330千伏伯力变-乌图美仁变110千伏双回线路新建工程工作现场。何启金 摄
330千伏伯力变至110千伏乌图美仁变新建双回线路工程是服务柴达木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电网工程,对提升青海西部清洁能源输送、促进青海西部绿电优势加速转化为产业优势有着重要意义。
这项工程全长43.63千米,建设过程中需要钻过带电的330千伏伯林I回输电线路后,跨越110千伏中森线和格(格尔木)库(库尔勒)铁路、格(格尔木)茫(茫崖)公路才能到达目的地——乌图美仁戈壁大漠深处。
“这次线路跨越格茫公路、格库铁路,我们采用了预拉预制导线施工方法,比以前的放线节省了三分之二的时间。这样缩短了塔上作业时间,节约了建设成本,降低了高空作业难度和强度。”海西供电公司建设部项目管理中心专责赵红龙拿起地上的导线说。
图为夜间施工跨越格(格尔木)库(库尔勒)铁路。马秀鹏 摄
“这里地质复杂,不少地方是流沙沼泽地,因此基础开挖时我们就做足了风险防控功课,采取边挖边加固(基础)措施,防止发生坍塌。”海西供电公司建设部主任莫超介绍说。
入夜,一轮明月从大漠里升起,照着乌图美仁。旷野里,施工人员安全帽上的照明灯射出一道道光,划破黑夜,照亮旷野。
11月30日,新建的330千伏伯力变至乌图美仁110千伏双回线路,成功跨越格(格尔木)库(库尔勒)铁路。这条铁路是连接青海与新疆的一条现代化电气铁路。据悉,这条双回线路建成后,可与当地的光伏光热发电厂形成风、光、热多能互补的网架结构,解决乌图美仁地区现有的单回路供电可靠性差的问题,有效改善当地供电稳定性。
夜晚,沙漠最低气温已达零下15摄氏度,周遭除了风声还是风声。输电线路、格茫公路、格库铁路犹如三道游龙,齐齐奔向远方。(完)
中新网温州12月6日电(周健 杨海虹)眼下,随着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让老年人生活得更加健康、快乐、幸福成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数据显示,到2025年,浙江省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2.5岁左右,经常性参加体育活动的老年人占比达到25.5%。
在该省温州乐清,就有这样一位热衷于体育运动的老人——背不驼,腰不弯,耳聪目明,思维敏捷,走起路来健步如飞,舞起棍子刚劲有力,手握吊环,干脆利落地抬腿向上十余下……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这位“练家子”已经92岁了。
老人名叫周小香,家住乐清市雁荡镇石件头村,痴迷健身的他多年来练就一身好本领,让同龄人望尘莫及,也让年轻人自叹不如,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功夫爷爷”。
锻炼中的周小香。 杨海虹 供图
“功夫爷爷”个子不高,但身形精干,面色红润,精神矍铄,练起健身器材来更是虎虎生风。在石件头村附近的一个小公园里,每天早上能见到他锻炼的身影:两棵树之间横着一根高约一米三左右的竹竿,他右脚轻轻一抬就压上去了;躺在仰卧起坐器上,他双手一放后脑勺,连做十余下;轻轻一跳,其双手就握住了空中的吊环,抬腿向上,不时将双腿与身体90度垂直……
“从小我就喜欢武术,练南拳,耍小四门棍,以前扎个马步或跳起来很轻松。”如此健朗的周小香仍抱怨道,“自从腿受伤后,行动就没以前那么灵活了,随着年纪增大,腿脚也使不上劲了。”
原来,十几年前,在一次务工中,周小香不慎被一根电线杆砸断右大腿,经医生手术,在其大腿内安装了钢板。出院时,医生说他的腿很难恢复如前,能从床边慢慢走到卫生间就不错了。然而,周小香不服输,凭借顽强的意志力和良好的身体素质,从卧床到用小推车走路,再到拄拐杖,最后双腿行走,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后来,他坚持每天健身,就养成了运动的习惯。
如今,别人撸铁健身,周小香则“撸石”。在他家的院子里,有一根长棍和两块约三四公斤重的绿色石砖,只见他手握两块石砖轻松地上下、开合举动……
周小香“撸石”。 杨海虹 供图
“老人家很聪明,这石砖是村里铺建停车位后剩下来的,没想到被他用来当健身器材,太意外了。”石件头村“一肩挑”干部金庭岳说。
“92岁的老人能练到这程度,是在用实力展现活到老,练到老的精神,我自愧不如!”住在隔壁上詹村的乐清摄影家詹必红感慨道,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92岁的老人应该是出门拄着拐杖,走路颤颤巍巍、慢悠悠的,或是懒洋洋地坐在家门口或公园长椅上晒太阳,像周小香这样会锻炼的老人实属罕见。(完)